前段时间,张铁林、张国立、王刚这对 “铁三角” 组合,时隔多年再度同框,现身南京保利大剧院。三人不仅为大众带来了精彩表演,更上演了一波回忆杀。舞台上的他们,虽然容颜已添岁月痕迹,却依旧神采奕奕,甚至看上去比一些年轻人还要有活力。
本以为三人的卖力表现会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没想到却被一些人吐槽 “贪得无厌”“倚老卖老”“抢占年轻人的资源”。从这些尖锐的言语里,不难看出大众对他们的负面印象已悄然累积。
张铁林和张国立的争议点尚且容易理解:一个因花心风流、更改国籍却美其名曰 “为了更好向国家效力” 而遭诟病;一个因教子不严、一味纵容儿子引发公众不满。那么,相对低调的王刚又是如何一步步引起众人不满的呢?
一锤砸碎的名声:鉴宝节目里的争议漩涡
展开剩余91%说起王刚口碑崩坏的开端,还要从一档曾经风靡一时的综艺节目《天下藏宝》说起。当时,王刚担任这档鉴宝节目的主持人,节目形式极具看点 —— 不少来自民间的藏宝家带着自己的珍藏来到现场,由专家鉴别真伪。
节目中最扣人心弦的环节,便是当藏品被鉴定为赝品时,王刚会手持金锤当场将其砸碎。锤子高高举起、重重落下的瞬间,不仅挑战着持宝人的心理防线,也牵动着台下观众的神经。越是刺激,越是有人趋之若鹜,一时间,这档节目热度居高不下,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台前的观众一边看个热闹,一边也乐得听些文物科普知识,王刚沉稳又不失风趣的主持风格,也为节目增色不少。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档红极一时的节目,最终会让王刚陷入舆论的漩涡。
事情发生在一位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持宝人身上。他带着一对 “甜白釉压手杯” 登上节目,据他所说,这对杯子是自己的一位病人所赠,经他前期了解,可能是大明永乐年间的古董。更令人咋舌的是,他补充道,在登上节目之前,曾找专家鉴定过,对方称这对甜白釉压手杯市价大概在 2 亿左右。
持宝人的一番说辞瞬间吸引了台下鉴宝专家的兴趣,也让现场气氛变得紧张起来。经过一番仔细鉴定,鉴宝专家最终判定这个杯子是赝品,属于现代仿品。按照节目流程,王刚手持金锤,将杯子砸了个稀烂。
然而,很快反转就来了。事后,持宝人不甘心,将碎片送去更权威的机构鉴定,结果证明,这对甜白釉压手杯虽然不是永乐年间的真品,但也是明代中期成化至嘉靖期间的寄托款器物 —— 也就是说,这是古代的仿品,而非现代仿品,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同样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在得知自己的杯子确实是古物后,这位付姓持宝人疼得像是心在滴血。一气之下,他将王刚和节目组告上了法庭,索要赔偿。但遗憾的是,由于他上节目前便已经签署了《藏品鉴定约定书》,其中明确写道 “同意赝品被销毁”,最终这件事情以付先生败诉而告终。
尽管法律上王刚和节目组并无过错,但所带来的负面舆论却如影随形。毕竟,每个古董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被砸的甜白釉压手杯虽然不是永乐真品,可也是流传数百年的古物,却被专家一口断定为现代仿品继而销毁,这让大众对《天下藏宝》节目的专业性和公信力产生了严重质疑。
信任一旦崩塌,便难以重建。这档曾经红极一时的节目在 2013 年宣布停播,而作为节目的标志性人物,王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众的迁怒。许多人认为他作为主持人,对文物缺乏敬畏之心,“一锤下去” 砸掉的不仅是一件古物,更是观众对他的信任。
现实版和珅:角色与人生的奇妙交织
“演员会和自己爆火的角色命运惊人地相似。” 这句话用来形容王刚与和珅之间的羁绊,似乎并不夸张。在成为 “和珅专业户” 之前,甚少有人知道,年轻时的王刚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有志青年,他的能力和文学积累不输现在任何一个央视知名主持人,甚至还是他们需要学习借鉴的前辈。
王刚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早年间,他是个不折不扣的 “混小子”,因性情过于顽劣遭到班上同学的孤立,这让他倍感孤独。或许是年少时的迷茫与冲动,他竟萌生出给毛主席写信的想法,而且说干就干。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十几天后,他居然真的收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信。没人知道这封回信上具体写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封回信给王刚带来了极大的触动,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自此之后,王刚一改往日的调皮顽劣,开始发奋读书,最终因优异的表现考入了吉林省军区文工团,没过几年便因业务扎实而不断晋升,自此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纵观王刚的职业生涯,他创造了不少 “第一”。在广播界,《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他广播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播讲时,王刚在保留原著文学性的基础上,效仿传统评书的方法,在结尾设置悬念,这种起承转合的广播方式吸引了无数听众。据悉,该广播剧在全国 108 家电视台播出,听众超 3 亿。王刚也因此获得 1982 年演播一等奖,随后又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选为 “全国听众最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1984 年更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列为十大演播艺术家。
1985 年,王刚由台后走向幕前,开启了自己的央视主持人之路。他是央视首位在春晚采用英语直播的主持人,其优异的中英主持能力和诙谐幽默的风格,逗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深受大众喜爱。就在主持事业如鱼得水之时,王刚与和珅的不解之缘悄然降临。一开始受邀参演和珅一角时,王刚内心充满顾虑和抗拒,因为和珅的角色太过负面,他担心会影响自己作为主持人的形象。但架不住导演的再三邀请,王刚最终还是同意出演。
在饰演过程中,王刚却倍感痛苦。在他自己看来,性格刚烈、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自己,在演绎和珅献媚的戏份时,内心十分挣扎,甚至用 “自我撕裂” 来形容自己在《宰相刘罗锅》中的表演经历。但不得不承认,王刚饰演的和珅极为出彩。他将和珅的贪婪、狡黠、谄媚演绎得入木三分,仿佛他就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和珅本人。也正是凭借这一角色,王刚彻底火了,成为观众心中无可替代的 “和珅专业户”。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曾对和珅角色百般抗拒的人,最后竟会为了出演和珅,放弃自己在央视的 “铁饭碗”,主动提出离职。也正是从这一刻起,王刚的口碑开始出现两极分化。有人认为他演技精湛,将和珅演活了;也有人觉得他过度消费一个角色,渐渐沦为 “戏混子”。
回顾王刚的演艺生涯,能够叫得出名的角色,似乎只有和珅。自入圈后,他不是在出演和珅,就是在出演和珅的路上,这让不少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也让 “戏混子” 的称号渐渐传开。
奢靡的生活与混乱的情史:争议的再升级
离开央视之后,王刚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演员道路。除了演艺生涯的争议外,他的感情史和生活中的奢靡,也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口碑危机。
在与现任老婆郑艳东结婚前,王刚曾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是他在文工团的同事杜小娟,杜小娟外貌端庄秀丽,气质高雅,让刚分手不久的王刚立马忘却了情伤,对其一见钟情。在王刚的不断追求下,杜小娟终于松口,二人喜结连理,并在三年后生下了爱女。但好景不长,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还没有持续多久,夫妻俩便因各种原因产生了隔阂,这段感情最终以离婚告终。
离婚后的王刚并没有沉寂太久,很快便与知名歌手方圆走到了一起。本以为上一段婚姻的失利会让两人更加珍惜彼此,没想到这段曾经羡煞旁人的婚姻仅仅维持了 5 年便宣告散场。
就在众人以为王刚不会再结婚时,他却闷声干大事,娶了小自己 20 岁的郑艳东。消息一出,瞬间让二人的风评受损。要知道,当时的郑艳东不仅风华正茂,工作也十分清闲体面,是解放军艺术学院西洋器乐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教大提琴。这样的条件,按常理来说可以有更多选择,却偏偏嫁给了一个大自己 20 岁、两婚两离的人,这让郑艳东和王刚分别被冠上了 “贪财”“好色” 的名声。
更让大众议论纷纷的是,王刚在本该含饴弄孙的年龄,却还要出来拼命挣 “奶粉钱”。对于这个老来得子的宝贝儿子,王刚宠得不像话,恨不得将最好的一切都给他。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晚清和田玉印章,他想都不想便直接高价拍下,就为了送给儿子当礼物。
但这不过是王刚巨额财富下的冰山一角。都说北京寸土寸金,普通人可能穷极一生也只能在北京买下一个厕所,但对于王刚来说,在北京拥有房产似乎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不过,他并不偏爱高档住宅和独栋别墅,反而对四合院情有独钟。而四合院的市价不用多说,大众都心知肚明,其价值之高令人咋舌。
比起价值不菲的四合院,王刚家中的藏品才是真正的重头戏。不知道是不是和珅演多了,王刚对古玩古董有着强烈的痴迷,多年来一直四处搜寻各种古玩字画,甚至还搜集了不少和珅的真迹,随便一件藏品都价值惊人,百万、千万都是稀疏平常的事情。
就拿王刚书房里的一组黄花梨桌椅来说,谁能想到这组桌椅已经有超过 300 年的历史。也正是因此,哪怕是再亲近的友人,王刚也只允许对方欣赏,而非触碰,因为轻微的磕碰都可能造成数百万的损失。平日里的保养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王刚却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除了这组黄花梨桌椅外,王刚家中的古玩字画、瓷器古董更是多不胜数,说是小型博物馆也毫不为过。其中随便一幅字画,都可以购买一栋豪宅。这并非夸张,就拿齐白石的真迹来说,众所周知,齐白石的画一向价值不菲,其中一幅《山水十二条屏》曾在拍卖市场上创造了 9.3 亿元的天价,而其他作品虽不像这幅《山水十二条屏》价格那么昂贵,但也绝对价值不菲。
然而,当这样一个家缠万贯、拥有海量古玩古董的人,突然清空自己社交平台上的所有内容,并且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直接解散粉丝群时,瞬间引起了一片争议,并登顶热搜。有关王刚移民的消息也因此传出并居高不下。
不少网友纷纷认为,不能让这样一个拥有众多财富和珍贵文物的人就这么轻易地移民,为此还有人呼吁起了所谓的 “弃籍税”。眼见事情越闹越大,王刚连忙对此事做出回应,他表示自己清空社交账号是因为没有精力和兴趣再继续经营,至于所谓的移民跑路更是子虚乌有,还说自己当时正在香港逛几大拍卖预展。
有关王刚移民的消息这才告一段落,但围绕他的争议却并没有停止。
结语:口碑浮沉背后的思考
王刚的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从早年的顽劣少年到后来的广播名家、央视名嘴,再到 “和珅专业户”,他的每一个身份转变都伴随着掌声与争议。
“一锤砸坏名声” 的鉴宝事件,让他从备受尊敬的艺术家变成了大众口中 “对文物缺乏敬畏” 的人;与和珅角色的深度绑定,让他收获了名气,也让他陷入 “戏路狭窄” 的质疑;而奢靡的生活和复杂的情史,更是让他的口碑雪上加霜。
但不可否认的是,王刚在艺术领域的成就不容忽视。他的广播剧曾陪伴无数人度过闲暇时光,他的主持风格曾给观众带来无数欢乐,他饰演的和珅更是成为影视史上的经典角色。
或许,大众对王刚的争议,更多的是一种 “爱之深责之切”。人们期待看到的,是一个始终保持初心、不断突破自我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被角色束缚、被争议缠身的公众人物。
对于王刚,我们或许应该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毕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重要的是,他曾为我们带来过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和美好的回忆,这就足够了。至于未来,相信时间会给出最公正的评价。
发布于:江西省宝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