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1月6日,保定的直隶总督署上演了一出令人耻辱的闹剧。英军提督盖斯里坐镇大堂,模仿中国官员审判犯人的方式,援引《大清律》判处当时的直隶总督廷雍死刑,并命令斩首示众。自八国联军发动战争以来,虽然已有不少官员惨遭杀害,但大多是一些中低级别的官员,而廷雍则成为了在中国领土上被八国联军杀害的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那么,廷雍究竟是什么人?为何会沦为八国联军报复的牺牲品?
廷雍,满洲正红旗人,原山东巡抚崇恩之子。由于他出身贡生,屡次得到朝廷的提拔。光绪二十一年,他被任命为山海关的监督,光绪二十四年则升任直隶按察使,展现出不凡的政治能力。随着八国联军的逼近,战争局势逐渐恶化,直隶总督裕禄在天津战败后自杀,慈禧太后及主战派决定依靠义和团来抵抗外来侵略。廷雍此时已经升任直隶布政使,并积极支持义和团,参与焚烧多座教堂,屠杀了大量的外国教民。虽然这种行为激怒了列强,但也为联军的入侵提供了口实,并埋下了他悲剧命运的伏笔。
展开剩余75%随着战况的变化,义和团的抗击力量并未能有效阻止联军的进攻,天津迅速陷落。随后,直隶总督裕禄战败自杀,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在逃亡过程中,慈禧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然而,李鸿章迟迟不愿前往北方,因此朝廷最终命令廷雍代为署理直隶总督,驻守保定。
此时,天津和北京已经失守,保定成为了联军追赶慈禧太后两宫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朝廷军队补给的重要后勤中转站。所有逃亡所需的粮草、军械等物资,都需依靠保定。而朝廷的军队也纷纷涌向了保定,保定的军事地位因此愈加重要。一旦保定被占领,联军便可以借此增加谈判的筹码。
然而,联军内部意见并不统一。俄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并不愿参与此次南下攻占保定的行动,最终,德、英、法、意四国组成了南征军,兵力超过一万。出征之前,这四国联军特地通知李鸿章撤出沿途的清军,李鸿章担心影响谈判进程,不得不下令清军“以礼相待”,让驻保定的清军撤离。
这样一来,保定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联军很快就占领了省城保定,直隶总督署成为了他们的根据地。廷雍带领文武官员和当地士绅出城迎接联军,而联军指挥官盖斯里则下令占领总督署,并在城内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和破坏。民众的惨死似乎并未让联军感到满足,他们的屠刀很快便转向了保定的官员。
10月23日,直隶总督廷雍、按察使沈家本、道员谭文焕等高级官员被捕,等待审判。廷雍由于曾支持义和团,激起了联军的强烈仇恨。盖斯里深知,若能斩杀廷雍,不仅可以打击保定官员和百姓的抵抗意志,还能为联军其他的暴行提供“正当”的借口。
11月6日,盖斯里在联军统帅瓦德西的批准下,决定在直隶总督署大堂举行公开审判。他模仿中国官员的审判方式,以极具侮辱性和戏剧性的方式“审问”廷雍。在审判过程中,盖斯里故意引用《大清律》中的条文,声称廷雍违抗了君命,因而定其死罪。审判如同一场公开的闹剧,盖斯里和其他联军将领端坐大堂,似乎是在“为正义发声”,实际却是变相为暴行提供合法性。
廷雍面对审问毫无畏惧,他坦言自己支持义和团完全是为了响应朝廷的命令,并非出于个人的主观意愿。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活路,干脆表示“事已至此,要杀要砍随便,何必再问这些问题。”然而,廷雍并未放弃自己的责任,他将保定官员的所有罪责揽在了自己头上,坚决为他们辩护,称他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命令行动的。正因如此,廷雍最终救下了直隶按察使沈家本和道员谭文焕,令他们免于死刑。
经过一番“审判”,廷雍以及城守尉奎恒、参将王占奎三人被判处死刑。由于得到联军最高指挥官瓦德西的批准,审判当天,他们便被迅速押往刑场,并当场斩首示众。保定作为直隶的省城,二百多年来所有死刑犯的执行都在城东南的凤凰台进行。廷雍的头颅被悬挂在城内,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后在中国境内被处决的最高级别的清朝官员。
廷雍的死,实际上充满了冤屈。他并非真正地支持义和团,也并非积极参与反洋行动,而是严格按照慈禧的指令行事。然而,清廷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摇摆不定,支持义和团与剿灭义和团的立场不断变化,这让廷雍成为了一个无辜的牺牲品。而联军处死廷雍,更多的是出于报复和示威的目的,意在对清廷施加更大压力。如果是像李鸿章或张之洞这样的重臣,或许联军就不会轻易下手。
备注:近期发现平台作者有恶意抄袭现象。为此声明,所有文章仅发布于头条和百家两个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发布于:天津市宝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